对于已经习惯了盲打的PC和笔记本用户,以及习惯了虚拟键盘的平板和智能机用户,或许会逐渐淡忘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键盘的布局会是QWEERTY?实际上,最早的键盘并不是现在这个样,而是经历了许多次的调整,最终根据字母的使用频率重新排布,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简短的键盘键位图进化史。

1.jpg

 其实早在PC键盘出现之前,打字机上就已经采用了独特的键位设计,其主要目的则是为了避免机械结构对于字母输入的干扰。

然后在1930年代,August Dvorak博士开发出了另一种效率更高的键盘布局,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指抵达按键的“距离障碍”。

这种键盘于1936年获得了专利,后来被称作德沃夏克键盘(Dvorak Simplified Keyboard,又称简化键盘)。遗憾的是,这种“改良”并未收获来自市场的足够反响。

2.jpg

“人体工学键盘”(Ergonomic topography)

1977年以来,市面上出现了一款旨在减轻重复性劳动损伤、并且适用于残疾用户的PCD Maltron键盘。而在1989年的时候,Maltron又推出了全新单手键盘产品(如上图)。

3.jpg

走向“薄膜化”(Going Keyless)

无论何种结构的机械键盘,在输入的时候都会体验到一定的“阻力”。于是在80年代的时候,“膜”式键盘应运而生。

由于可以采用封闭式设计,使用这类键盘的设备(如小型便携式计算机、微波炉的控制面板等)还可以做到防水防尘。

直到目前,这种设计仍然在许多商业和消费电子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不过它很少用于传统的数据输入。

4.jpg

无线键盘(Freeboardin)

(编辑: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