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技生物识别技术将组合运用守护安全大门

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象、虹膜、静脉等)和行为特征(如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未来科技生物识别技术将组合运用守护安全大门

在我国生物识别发展的相对较慢,主要是长久以来,技术创新不足、应用推广有限、价格成本的制约,虽然有局限性,但是总体来说,生物识别的发展还是呈螺旋上升的局面。从好的方面来说,生物识别目前在视屏监控,楼宇对讲,智能小区,智慧医疗,地铁安检,智慧银行等领域的应用,极大的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它似乎不在像从前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随着智能家居,智能楼宇在人们生活中的逐渐普及,生物识别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生物识别由于人的生物特征通常具有唯一性,和传统的密码相比,生物识别具有随身携带、安全可靠、难以伪造的优势。

针对如今各种盗刷,伪造复制现象,也有应对之策。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在2016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上发布消息,自己所研发的“网络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平台”即将在多地投入试点。通过该平台个人可以在网上生成一个终身唯一编号的“身份证网上副本”,今后无需携带身份证,在办理入住酒店、开网店等需实名认证的业务时,靠“刷脸”就可完成身份认证,同时还能避免身份被冒用的风险。“生物秘钥”的运用也是解决途径之一,“生物秘钥”是通过人类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计算机对人的生物特征进行取样,提取其唯一的特征并且转化成数字代码,再进一步将这些代码组成特征模板。

在多种生物识别技术中,最为普及的当属指纹识别。2016年国内指纹识别在智能手机中的渗透率为40%。现今,随着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发展,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多种生物识别技术越来越成为网络时代鉴别身份的重要手段。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企业是否有权利对用户私人生物信息进行采集,并识别其法定身份。目前,国内对什么企业能采集公民生物信息缺乏足够监管措施,企业和用户愿意用什么技术就可以用什么技术。但是,一旦这些生物识别技术被大幅推广之后,如果出现大面积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企业承担得了这种可能影响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风险吗?

因此,应该由国家主导或授权、监督特定企业构建成熟、稳定的生物识别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并增加生物识别系统的复杂性,才能最大限度防止“生物秘钥”推广之后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毕竟,我们期待任何一项新技术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更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指纹辨识以10.4%的成长率在消费领域中快速占据91%,预计将在2016年达到445亿美元的整体产值。目前,指纹识别技术已在考勤、门禁、移动支付等行业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预计2016年中国用于智能手机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出货量将实现翻倍增长,突破1.2亿颗。

和指纹识别相比,人脸识别最重要的优势在于识别距离,由于人脸识别技术主要通过分析采集到的图像实现,这意味着几乎没有距离限制,也不会被识别对象感知,使得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极其广泛。近几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9%,同期,我国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规模的10%。

同时还要虹膜辨识,预计,虹膜识别技术市场占有率将从去年的7%提升至2020年的16%,复合年均增速超过36%。声纹辨识技术也将在2030年以前发展成熟。

如此多的识别手段,到底哪一种最安全呢?指纹、刷脸方便,但是可复制性强,虹膜识别精准但是便捷性欠缺。从中远期来看,很难有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能‘通吃’。不同生物识别各有长短,多重生物识别组合使用是未来发展趋势。专家指出,未来多种生物识别技术将组合运用,守住安全大门。

(编辑:899电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