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CNBC的一则报道相信会让不少人生出感慨——根据中国欧盟商会的年度企业信心调查显示,60%的欧盟在华企业预计,到2020年中国企业将赶上与欧盟之间的创新差距。“山寨中国”的刻板印象,随着中国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追赶,正在逐渐成为过去式。

从山寨到创新 看中国的数码崛起之路

要知道,直到2012年,仍然有美国高校的经济学教授在《福布斯》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人因为“儒家的顺从性”,永远都不能称为创新的温床。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信息差距越来越小,不管是服务业、制造业还是科技行业,中国公司不再一味简单的山寨美国和欧洲的商业模式。

可能不少人发现,这些年的创业项目推广中,媒体已经很少以“中国的facebook”、“中国的twitter”、“中国的XXX”来作为标题说明其商业模式。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中,已经渐渐摆脱“舶来品崇拜”的迷思,曾经“只要硅谷的一个科技初创企业获得了投资,几百个山寨它的中国企业就会在几个小时内成立”,已经成为过去式的调侃段子。

与之对应的是,本土创新项目和本土创新产品正在越来越多的推动“中国模式”走向世界。这种新面貌在近些年表现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数码的崛起。

华强北,从山寨到“新生”

成立于1998年的华强北,这里曾经是数码产品的“山寨集中地”,电子江湖的带头大哥,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国电子市场的风向标。要说它的影响力,从之前的一个段子里大概可以一窥究竟——有人调侃说,外星人造UFO时,估计也从华强北进过货。

在电子行业的“无所不能”的华强北,现在已经成为了全球智能硬件的天堂。一个智能设备所需要的所有元器件,都可以在华强北找到相应的厂商。2014年,《经济学人》杂志称,深圳是硬件创新者的最佳天地。更夸张的说法是,全球90%的电子产品在深圳制造。

而这之前,华强北是知名的“山寨货”聚集渠道。2000年的时候,手机还远不到现在人手一台的状态,价格是当时最大的门槛。于是,山寨机应运而生。鼎盛的时候,深圳的山寨机占据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也有统计说,深圳有超过25000家的这类公司,占领了全球手机市场四分之一的供应量,通过华强北市场销往全球。

到2008年前后,大批的资金涌入山寨机领域,以令人恐怖的速度发展,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工程building,再到出货仅仅需要两周的时间,这对当时功能机时代的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曾经山寨机风靡一时的创新点,现在还继续出现在我们的手机上,双卡双待,大音量扬声器,待机时间超过一周的大容量电池等等。

2012年后,因为政府大力打击山寨产业,以华强北为代表的深圳硬件产业开始了转型新生。目前正在从原来的产业集群式发展进入到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华强北有成千上万的工厂,有几千个产品集成商,有包含从芯片到触摸屏的一站式生产点,集渠道和产业链的优势支撑下,这里要从原本的简单模仿创新,到全面转型自主创新之路。

以华强北为中心,硬件创业的集群效应正在显应。产业链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到这里淘金。在深圳,除了全球最大的小型无人机生产商大疆,各类中小型的硬件创业特色企业也接连涌现。根据深圳市政府的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底深圳的中小企业数量约为112.5万家。

华强北的变迁,是中国数码硬件产业的变迁缩影,走出成体系的山寨生态外,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全球领先的硬件创新代表正在崛起。

智能制造,本土化的成长与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制造业不再耽于口号式的创新,而是将 “创造改变未来”旗帜落到了实处。特别是涉及到智能家居、智能硬件等智能化相关的产业领域,自主创新和自主创造正在带动中国制造的技术从“仰视”国外到“平视”。

实业家们总是更为敏锐,早几年,董明珠就意识到今后除了在品质方面要和国际竞争,成本和效益都要领先才能在残酷的商业市场上存活得更好。从2012年成立自动化办公室,开始布局智能装备以来,格力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已自主研发超100种自动化产品,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精密机床等智能装备也应用到电器、新能源、食品、节能等多个领域。根据媒体报道,2013年格力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就已小规模外销,到2016年底,设备产值超过10亿元。

美的最近几年也一直在大力推动“双智”战略,进行互联网化、移动化、智能化的革新,来推动业务模式的变革。美的的生产线正在逐渐实现高度智能化,去年的媒体报道披露,美的计划投资50亿元用于生产线智能改造,投资40亿元人民币将工厂往C2M转化,未来除了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满足用户一对一个性化的定制的生产需求。

我们再来看看已经能够做到大规模满足用户定制需求的海尔,它的智能化制造体系COSMOPlat,让用户可以全流程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级等环节。这套智能制造生态平台在国际上也受到了认可,最近获得了“高德纳2017高科技制造创新者奖”,成为亚太区唯一获奖企业,全球工业制造中目前第一个也是唯一获奖的企业。可以说,海尔在针对未来的工业制造交互方式的探索上,是走在世界领先队列中的。

国产手机,输出中的中国典型

在创新技术和创新制造的支撑下,中国的智能数码产品正在走出国门走进全球市场。典型的代表就是智能手机。在低成本、大批量、规模化的商品产业链的支撑下,中国的智能手机产业从原本的简单模仿到现在能够走出国门,投身全球竞争中,价格已经不是唯一的优势,成熟的工艺和本土化创新体验正在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市场,国产手机正在成为当之无愧的出货王。根据IDC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三大国产品牌华为、OPPO、vivo领跑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苹果仅排第四。从2016年一季度以来,国产手机品牌已经连续第5个季度在中国市场完胜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

Gartner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三星出货量为7800万,从上年同期的23.3%降至20.7%;iPhone出货量约为5200万部,市场份额从14.8%降至13.7%。同时期,中国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整体市场份额占了24%。

不仅是国内市场,国产手机在海外市场成绩也很彪悍,在亚太地区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在非洲及中东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地区市场份额均超过30%,在相对发达欧美地区也占据超过20%的市场份额。全球手机出货量排行榜中,前五的品牌里国产品牌占据两个席位。华为P10还入选海外网友票选的“2017年最好手机”。

这样的“逆袭”背后,低价已经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国产手机的工艺和软件的体验正在获得海外消费者的肯定。中国品牌对产品在海外市场本土化的创新越来越看重,也做得越来越好。比如,华为早在2013年底,就基于全球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了40多个能力中心、30多个共享中心,其中包括伦敦的全球财务风险控制中心、匈牙利的物流中心、意大利的微波中心、慕尼黑的“德国工程能力中心”等。其高端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海外定价已经可以媲美苹果,销量仍然持续增长。

像是OPPO针对印度市场,在营销上就推出了“自拍专家”的定位,还赞助了印度的国球运动——板球,采取了娱乐营销、体育营销的方式获取当地消费者的好感。同时,还在印度本地也设立了生产基地,保证供货量。

从“山寨大国”,到现在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的步伐,进而能够产出好的产品对外输出,中国的创新崛起之路,和19世纪曾被称为山寨大国的美国,日本走上崛起之路的那几十年何其相似。当年,“Made in America”和“Made in Japan”也一度是“冒牌货”的代名词,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模仿和学习是发展的快速通道,几乎也是国家发展初期都会遇到的问题。

曾经山寨不可怕,可怕的不能从山寨文化中走出来。而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也开始步入下一个阶段,自主创新的力量开始作用到市场,不仅仅是数码产业,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在各行各业看到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编辑:899电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