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对商业更是进行了革新。从网络购物到生活服务,甚至导购等衍生产业,电商也已经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随着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电商的市场规模也在日益扩大中,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达到20万亿。
在一二线城市,“网购”已成为一线城市的居民最为热衷的生活方式,这一消费市场也已经日渐饱和,但是相对而言,6亿的农村人口为行业留下了相对空白的市场,三四线城市再到乡镇农村大规模的用户群体也在等待被挖掘。在城市市场遭遇天花板的情况下,传统电商领域创业愈加艰难,行业巨头和创业者们则将目光转向了市场空间相对广阔的农村。
在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乡村互联网发展展望》中,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分析认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是农村网民持续增长的第一动力,未来两三年,农村网民增速仍将高于城镇网民增速,预测2018年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将达2.4亿;而伴随宽带覆盖面扩大、电商服务网点增加、物流日益便捷,农村网购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移动网购也会成为常态。”
电商竞相发力农村市场,正是看中了农村亟待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目前,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几大电商巨头都大举向农村进军,通过农村淘宝,京东服务帮等形式,带动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农村电商呈现一片蓬勃发展的态势。另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村电商单独陈列,意味着农村电商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由此可见,电商从城市转向农村发展,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新业务的布局,阿里巴巴总是领先一步,早在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就已宣布启动”千县万村计划“战略,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发展到至今,阿里巴巴在近500个县,建立了28000多个村点,农村淘宝有近1000个专属员工、2.8万名“村小二”、5万个服务体系中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服务站在中国最基层的细胞中扎下根来。
农村电商,说起来很美,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简单来说,农村电商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让工业品走进农村市场,也就是工业品下行,其二则是把农产品卖到城里去,也就是农产品上行。
在下行方面,农村的人员结构和整体互联网认知水平还达不到所需要的程度,这是限制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问题。距离城市较近的村民,观念可能还停留在线下购物中,而距离较远的村民,却又由于消费水平有限,虽然有需求却缺乏购买能力,这样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构成农村电商的基础条件还未成熟。
2016年7月,阿里农村淘宝已升级至“3.0战略”,村淘合伙人于10月28日正式更名为“村小二”,意图用新模式使阿里巴巴全生态服务体系下沉到农村,为村民提供覆盖生产生活场景的多项服务产品,把“村小二”从单一的创业者进化为乡村服务者,农村淘宝服务站点则升级为当地的生态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文化公益中心。
在农村市场中,消费者的观念相对较为传统,对于新鲜事物需要时间来接受思想的改造,阿里通过“村小二”服务站的方式,依托阿里巴巴全生态的业务体系,向村民提供电商、物流以及劳务招聘、家电维修等本地化O2O服务,将村级服务站打造成为本地一站式服务中心,一步一步改变这类人群的思想和水平。
相比城市中成熟的商业环境,农村在这方面相对落后,也使得农村电商的上行之路变得困难重重。但是农村淘宝则有自己的一番做法,首先用“村小二”和服务站培养农村人的电商意识,让农村的网购习惯养成并形成一定规模后,开始建设物流基础设施,而后,农村淘宝又推农村合伙人制度,吸引了外出务工人才的回流,培养出每个村子里的电商骨干,去影响和改变村民,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将农村的土特产标准化,并形成完整的产销链,打通农产品的上行之路。
几年的运营,农村淘宝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三网”的打通,其中“天网”即政府的支持,从省到村,各级政府推出相应的政策来支持落地;“地网”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物流和信息渠道的打通,目前阿里菜鸟网络已经构建起农村物流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县内的货运及落地配资源,打通县到村的二段物流;“人网”即人才建设,一方面是农村淘宝合伙人,另一方面是吸引和培育更多懂互联网和电商等新经济的人才。
改变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落后的面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村电商的出现,才让这种改变的可能变得触手可及,发展农村电商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卖农产品,而是为了帮助更多有需求的农民脱贫。农村淘宝对农村的改变肉眼可见,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创业就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成为了政府扶持农村发展一种创新方式和有力抓手。
阿里巴巴将农村战略作为三大战略之一,承载着把农村经济推向市场的任务,阿里相关人士对我们表示,“做农村淘宝并非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农村发展搭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到3.0所做的工作也是为打好连接农村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变革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