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忍不住要标题党,有更恶俗的标题:《想赚钱?一起搞少妇》。点击率肯定爆表,不过算了,还不至于这样。
前段时间在国内逛了半个多月,见了很多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老朋友,新朋友,看到大家都发展迅速,把握机会多多,频受刺激,但很多案例,耐心总结下来就是这句话:少妇才是关键。
1、小肉文的爆发
去年付费阅读市场激增,但最大的蛋糕可真不是什么得到,什么大V,而是言情小说,打一点暧昧的小肉文,类似”霸道总裁爱上我“的风格,去年的数据呈现爆发状态,不止一个朋友给我的反馈是,言情小说的付费订阅,扣除流量成本后,利润比前年增加了一个数量级。
说来这个市场真有趣。
最初的阶段是,小说站有流量、没付费,只能靠卖广告谋生,还卖不出去。
第二个阶段,网页游戏爆发的时候,玄幻、穿越小说的受众恰好跟页游受众高度重合,结果联运成了收入的爆发点,这是过去几年的经验。
现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付费阅读火了,小说站开始去买广告来吸引用户付费,动辄每个月几百万的广告费,算下来还有得赚,和第一阶段苦哈哈的卖广告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有没有。
如果穿越回到十几年前,说做个言情小说站要花大价钱买广告吸引用户付费阅读,别人肯定以为你神经病有没有。(读文章的人可能只是一览而过,如果不是经历过那个时代做过相关业务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转变带来的震撼的。)
而当前付费阅读的最大亮点是都市言情小说,最大受众人群,嗯,就是居家少妇。
这个生意还真不是中国特色,去年”五十度灰“在欧美爆发,不也是这个调调?
话说,写这种文章的关键思路,也好总结:
首先,要有代入感。女主不能是高材生、大美女,这样读者会觉得远,要亲民的话,就必须相对平庸一点,有点小聪明,小志向(每个读者都认为自己挺聪明的、挺有志向的),有点怀才不遇(每个读者都会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然后一直混得挺平庸,突然,霸道总裁出现了。
其次,要暧昧,一定要暧昧。比如和总裁一起出差,结果预订的中介出错了,酒店就剩一间房了,怎么办?啊,怎么办?
第三,要有底线。没办法,据说前年抓了不少描述过度的网站和作者呢,所以现在很多平台对那种不可描述的规定是非常细的,必须限制在什么范畴内,可以有什么,不能有什么,都很严格。 反正《五十度灰》那种尺度在国内,各个平台是不敢上的。
2、网课市场的快速发展
网课市场的最大头也不是大V,不是什么创业辅导企业管理,而是孩子的家教。从英语外教,到等级考试和竞赛辅导,到美术、音乐才艺的辅导(我都震惊,连音乐都可以网上辅导),这块市场也是相当巨大,而且发展势头惊人。
我看到一个案例是这样的,通过微信大号去买量,家长通过微信转账给招生老师(其实也就是运营者),招生老师给辅导老师和学生拉群,每周几节课,周几晚上几点到几点,这样的规定,辅导老师根据群人数和运营方分账。
不需要任何技术平台,微信足矣,简单粗暴,大号赚了广告费,辅导老师赚了辅导费,运营方扣掉广告费和辅导老师分成,剩下的居然还有得赚,而且利润率颇高。
另外,一些面向学生才艺辅导网课平台的创业者跟我说,春节后数据比去年又有明显激增,这足以证明市场仍在快速前进中。
那么,这里的付费主力是谁呢?还是少妇。
我问了一圈朋友,好多朋友都说,他孩子在网上请了外教学英语,他老婆不知道从哪里找的,他事后才知道,基本上都一年上万呢。
3、线上线下的结合
我回厦门的时候,有个读者请我吃饭,说感谢我的文章给他的启发,人家从2015年底自筹资金(亲戚们一起凑了100来万)创业,一年时间做到过亿流水,过千万利润,比我厉害多了。
我好奇问了一下,其实生意是传统的线下服务的生意,但没有搞沿街店面,而是把服务场所开在不那么贵的办公楼里,省了不少租金,然后用互联网的流量思维,靠微博买粉丝、买用户,到他们的场所消费,模式成熟后快速复制,一年时间全国开了160多家连锁。 因为业务模式相对门槛不高,我也就不多展开了,以免带来更多竞争者,但只说一点,好奇问了一下最大的受众群体,哎呦,还是少妇。
至少证明一件事情,微博的广告系统,线上能买到线下消费能力很不错的少妇群体。
其实前几年也已经有这样的苗头,淘宝剁手一族就不用说了,微店火起来的时候,一大波是面膜化妆品大家都懂的,紧跟着火过一波”AR涂涂乐“这样的儿童产品。而且,渠道几乎都是同一批,卖着面膜顺道搭售儿童用品,我觉得在中国而言,比所谓卖啤酒搭尿布还靠谱。
对了,最近这两年爆发的拼团平台,”拼多多“,核心用户人群,目测也是少妇。
我们一直会有一种错觉,以为谁的收入能力强,谁的消费能力强,其实真不是。记住一点,对很多创业者来说,最关键的是了解谁是会花钱的,而不是谁是会赚钱的。
那么衍生问题
1)以微信公众号而言,拥有大量活跃少妇粉丝的,商业转化价值是很高的。
小密圈里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读者里,女读者比例多少。我最新数据,女读者占总订阅人数的1/4略多一点。目测估计少妇比例极低。
2)其实很多这样的场景我们司空见惯,但我们还是很容易忽视掉这些信息。
IT评论家们通常看不到这些,老娘们的事情他们才不关心。但这里的市场空间,可能远大于那些评论家们关注的热点。
3)关于微信指数,首先,肯定不是搜索量。个人感觉貌似应该是被提及的次数。
此外,在不了解其数据生成机制之前,对其数据尚无法给予解读,对大部分数据的指数表现,我都还处于基本无法理解的状态。
希望微信能公布该数据的生成逻辑。